傣族传统节日

时间:2024-04-11 19:42:15
傣族传统节日

傣族传统节日

傣族传统节日,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节日,花街节是花腰傣的特殊节日,因为花街节是青年男女交流择偶的重要形式,当地称为“赶花街”,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下面是傣族传统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传统节日1

关门节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上部座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


  

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花街节

花街节,一种是群众游园式的交流盛会,这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花腰傣和文山壮族群众中;一种是云南宜良的花市,时间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花街节是花腰傣的特殊节日,因为花街节是青年男女交流择偶的重要形式,当地称为“赶花街”,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巡田坝节

巡田坝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迎春歌集会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

  傣族传统节日2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翁瓦萨”),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傣族的关门节、开门节当天,傣族各村寨的居民们都要去佛寺参加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并且还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2、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傣语叫做“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其重要程度相当汉族的新年,所以泼水节又被称为是“六月新年”。

泼水节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大概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美好的日子”。泼水节一般举行3天,前两天是送旧,**是迎新。


  

在泼水节的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都会沐浴,然后着盛装前去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妇女们会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之后,青年男女退出,然后相互泼水祝福。

3、花街节

花街节是傣族*为隆重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三日。节日当天,傣族的上千名青年男女会身着盛装集聚花街。如果情投意合的话,两人就会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两人一起吃。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基本定下了。

  傣族传统节日3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

“隆示”的时间在夏历二月,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领头,全村男性到一棵专门的树下祭祀,“隆示”期间,相互走亲串戚,互致节日祝贺。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对山歌,找伴侣。大顺寨一带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约到河里捞鱼捞虾,直至傍晚再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放入江河,意为愿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当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乐。“隆示”期间,客人准进不准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却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


  

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

为了避免大火再燃,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整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窝巴节

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

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使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

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哥、红妹中了魔法,变成了青鱼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肴美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仪式就开始了。

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语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枪3响为信号,哨呐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鱼送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

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唢呐、芒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花街节

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

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

入夏节

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出夏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故人们称之为“开门节”。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傣族传统节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