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相关知识简介,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下面来看看24节气的相关知识简介。
24节气的相关知识简介1
二十四节气来由
根据考证,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讯》,根据历史记载,到西周时期,古人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歌基本形成。汉武帝时,将二十四节气歌纳入《太初历》作为历法补充,用于指导农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源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其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人们从事农耕生产的指南。
二十四节气内涵
按照“定气法”划分方法,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依次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个节气的名字都与节气的特点相关,二十四节气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总结。
二十四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 日、21 日左右,下半年在 8 日、23 日前后,相差一般不超过 1~2 天。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1.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公历上一般在2月4日左右, 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乃万物起始、 一切更生之义也。 这时,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 气温、 日照、 降雨开始上升或增多。
2.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后,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降雨逐渐增多。
3.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 春雷始鸣,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3 月 5 日左右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 0℃以上。
4.春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左右,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表示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 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一般在公历每年 4月5日左右。
6.谷雨: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播谷降雨之意。一般在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这时,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所以谷雨就是 “雨生百谷”。
7.立夏:夏天的开始,一般在公历的5 月 5 日左右,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 炎暑将临, 雷雨增多, 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在每年公历5月21日左右。小满也反映了降雨多、 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俗话说 “立夏小满, 江河易满”, 这句话正反映此时南方地区降雨多、 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公历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芒种谐音 “忙种”,也是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 民间也称其为 “忙着种”。 芒种后, 雨量增多, 气温升高, 我国一些地区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
10.夏至:夏季到了 ,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左右,这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此时, 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 是太阳北行的极致。
11.小暑:暑, 表示炎热的意思, 小暑为小热, 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 但还没到最热。一般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左右,此时, 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常伴随着大风、 暴雨。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 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一般在公历7月23日左右。 这个节气雨水多, 洪涝灾害易发。
13.立秋:秋季的开始,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8 月 7日左右。进入秋季, 意味着降雨、 风暴、 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在自然界, 万物也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14.处暑:“处” 是终止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 一般在公历8月23日左右。 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影响, 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 会感到闷热。
15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 秋属金, 金色白, 故以白形容秋露,一般在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 白露前后, 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 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 天气渐渐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16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 阳光几乎直射赤道, 昼夜几乎相等,一般在公历9月23日左右。 从这一天起, 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 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南半球相反。 秋分时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17.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寒露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左右。寒露后, 昼渐短, 夜渐长, 日照减少, 热气慢慢退去, 寒气渐生, 昼夜的温差较大, 晨晚略感一丝寒意。 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从气候特点上看, 寒露时节, 南方秋意渐浓, 气爽风凉, 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 中午则比较热, 昼夜温差大, 秋燥明显。
19.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一般在公历11月7日前后, 意味着风雨、 干湿、光照、 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 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 “秋收冬藏”, 万物在冬季闭藏, 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20.小雪:一般时间在每年公历 11 月 22 日或 23 日, 小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 小雪后, 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加大了降温天气。
21.大雪:一般为每年公历 12 月 6 日至 8 日。 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 降水量渐渐增多。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 下雨或下雪。
22.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 白昼时间最短, 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一般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23.小寒:标志着寒冬开始,一般在公历1月5日左右。 冷气积久而寒,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俗话有讲: “冷在三九”, 由于隆冬 “三九” 也基本上处于该节气之内, 因此有 “小寒胜大寒” 之讲法。
24.大寒:表示天气寒冷程度,一般在公历1月20日左右。 大寒以后, 立春接着到来, 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 完成了一个循环。
24节气的相关知识简介2
24节气的知识点
每年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
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节气气候特点
1、降温幅度大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2、冷暖空气势均力敌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白露之后还热吗
该说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阴气渐重,早晚比较凉爽了,随着天气渐渐变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早晨会有露水了,秋天的大幕徐徐拉开了,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比较大,白天有时还会热,但不会大汗淋漓那种的。
基本上单衣单裤,超短,吊带,真空,透视等暴露系列可以暂停,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就是提醒我们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袒胸露背容易着凉。所以一定要露,有一短搭好些。
白露后吃什么蔬菜
1、红薯
中医学认为,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另外,红薯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多吃红薯有利于减肥。在我国,民间认为白露吃红薯可使全年吃红薯丝和红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有白露节吃红薯的习俗。
2、花菜
花菜有助于解秋乏。花菜之所以能够抗疲劳,因为它是B族维生素群“聚居地”。B族维生素成员众多,在身体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维生素B1有助于改善精神状况,维生素B6在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起调控作用,有助于能量产生,维生素B2与B6一起还有助于缓解疲劳及提神醒脑。
3、胡萝卜
《本草纲目》记载,胡萝卜能“下气补中,和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原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具有滑润、强健皮肤的作用,并可防治皮肤粗糙及雀斑。干燥的秋季不妨吃点胡萝卜来润肤。
4、莲藕
九月的莲藕脆嫩多汁,甜味浓郁,是餐桌上很受欢迎的一道美食。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有明显益血益气的功效,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5、南瓜
秋季是干燥的季节,南瓜中含丰富的β—胡萝卜素,同时,南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它是提高免疫蛋白活性、加强免疫蛋白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有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疗肺痈便秘,滋润毛囊壁、美容抗痘等功效。
6、口蘑
秋季正是采蘑菇的好时候,更是吃蘑菇的好时候。口蘑作为蘑菇的一种,8、9月正是采摘的最好时候。中医认为,口蘑味甘性平,归心、肺经,可宣肺解表,益气安神,在秋季这个养肺的季节里最适合食用,同时可散血热,透发麻疹,常用于小儿麻疹的治疗。
7、芋头
芋头甘辛、性平,归肠、胃经,具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中益肝肾、消肿止痛、益胃健脾、散结、调节中气、化痰、添精益髓的功效,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及久病体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补的佳品。
8、茭白
9月中旬—11月上旬是吃茭白的时节,茭白味甘、微寒;具有祛热、生津、止渴、利尿、除湿、通利的功效;主治暑湿腹痛、中焦痼热、烦渴、二便不利以及酒毒、乳少等症。应酬要喝酒的时候,不妨用茭白做一道下酒菜,可以帮你抵御一些来自酒精的危害。
9、菱角
秋季是菱角采摘时节,菱角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吸收,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养血之功效。一般情况下,生食以皮脆肉嫩的嫩菱为好,熟食以肉质洁白的老菱为佳,煮、炖、烧、煨等都可,像炒嫩菱、菱炖排骨、菱炒肉片、菱煨鸡及菱烧豆腐等,均被认为是风味独特的好菜肴。
24节气的相关知识简介3
二十四节气文化积淀
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农耕的重要指南,人们基于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特征以及相应的民俗,有的甚至变为传统节日。例如:
立春“迎春接福”,立春前后通常就迎来了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亲人团聚,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的好日子。过后惊蛰就迎来了春龙节,即民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通常人们通过理发来走好运,给小孩理发称为“剃龙头”。 在春分清明期间放风筝、荡 秋 千、拔 河。 清明节出门踏青春游,祭祖祈福。
立夏时节可以斗蛋和秤人,小满食苦菜、祭蚕、喝雄黄酒预防疾病,到了五月初五就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 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因屈原跳江被北方视为“恶月恶日”。 所以人们通常包粽子,编彩绳挂彩蛋,在家门口悬挂艾叶,以此避驱赶瘟疫,防病去灾。
中 元 节,处暑前后的节日,俗 称“七 月 半”和“鬼 节”。 在这天中家家都要放河灯、祭亡魂,并且用新米和熟肉来敬已过世的先人。 鬼节是一种传统文化,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反映了古人视死如生的哲学观。
中秋月圆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也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另外,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因日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有长久长寿之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此时人们通常进行秋游赏菊、佩戴茱萸、感恩敬老以及登高祈福等民俗活动。
立冬过后,开始酿酒。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是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羊肉汤是时令补品。 北方人有吃水饺的习俗,而南方人则流行吃汤圆。 过了冬至,“小雪杀猪,大雪宰羊”是北方人在这两个节气中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南方则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大寒来了,就要储存食物准备过年。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经过时代的变迁汇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和发扬。